理想汽车硬件开发工程师(AI)
任职要求
1. 硕士及以上学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理等相关专业; 2. 具有扎实的数字与模拟电路设计基础,熟悉嵌入式系统和硬件开发流程; 3. 研究生阶段有AI相关项目经历(如模型部署、硬件适配、AI加速芯片等),并具备跨界理解能力; 4. 掌握常见AI计算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在硬件平台上的运行需求和优化方法; 5. 熟悉高速通信接口及协议实现,具备硬件调试与性能优化经验; 6. 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多团队的工作环境中高效协作; 7. 英文阅读能力良好,能够跟踪国际前沿技术与文献。
工作职责
1. 负责AI相关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优化,包括芯片方案评估、板卡设计等; 2. 深入理解AI模型的运行机制及其在硬件上的部署需求,优化算力与能效的平衡; 3. 参与人工智能算法在硬件平台(如GPU、ASIC、嵌入式系统等)上的适配与性能调优; 4. 负责高速通信接口(如PCIe、Ethernet)设计、调试与相关协议的实现; 5. 协同算法、软件团队完成AI系统端到端性能优化和问题定位; 6. 跟踪AI硬件架构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参与公司技术路线规划与方案评估; 7. 编写相关技术文档、硬件设计规范与测试验证报告。
1. 研究和开发新型散热材料,提升产品的散热性能; 2. 研究和开发新散热技术,为AI芯片、车载域控制器、服务器等产品提出散热解决方案; 3. 研究前瞻性的散热解决方案,并规划其实际应用的落地路线; 4. 对现有散热材料和散热技术进行分析和优化,提升其在产品中的应用效果和收益。
1. 协助汽车智能化硬件平台单元电路的设计工作; 2. 单元电路的调试,测试工作; 3. 负责指导和审核PCB Layout设计工作; 4. 负责编写各种技术文档,如硬件设计说明、HSI、DFMEA、WCCA、FMEDA等; 5. 负责支持SMT生产、ECU装车等工作; 6. 跟踪AI硬件架构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参与公司技术路线规划与方案评估; 7. 编写相关技术文档、硬件设计规范与测试验证报告。
1、端侧机器人硬件全栈整合: 设计机器人"大脑"(决策中心)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支持复夏杂AI算法实时处理; 。构建"小脑"(运动控制)硬件系统,实现低延迟传感-控制闭环,确保运动精度与可靠性; 。推动大脑-小脑硬件协同架构设计,解决系统级通信、供电与热管理挑战; 2、前沿技术探索:跟踪AI硬件(存算一体、光互连等)、机器人灵巧控制、新新型传感器等前沿技术,主导技术预研与原型验证;承担高风险、高潜力创新项目,推动技术边界突破; 3.跨领域协同:与软件/算法团队协作,定义硬件-软件接口规范,优化系统级性能;指导硬件团队实现设计落地,解决量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
1、创新应用和模型结构分析和建模:对新MoE模型,Transformer优化模型,非Transformer模型,语音模型,视觉模型进行计算特征,访存特征,通信特征分析建模; 2、推理系统优化技术:基于应用特征,自顶向下分析推理软件栈可优化手段,从推理调度,KV Cache管理,推理引擎,算子,并行切进行协同优化; 3、模型压缩:探索低精度损失的低比特量化(如INT4/INT2量化)或稀疏化等算法,缓解大模型推理计算与内存开销; 4、长序列优化:通过序列压缩、序列并行等算法,在有限的部署资源上(如单机)实现1M甚至10M长序列高效推理; 5、提供高性能轻量级AI推理引擎:分析当前CPU执行AI推理的性能瓶颈,通过先进AI算法技术(比如Sparsicity等)和编译优化技术(auto-tiling等),结合BW芯片众核、大带宽、高矢量的架构特征,挑战性能天花板,推动AI4Compiler技术切实落地。 【课题名称】 大模型负载分析和推理系统优化。 【课题内容】 结合端侧设备的功耗、面积和实时性限制,探索自动优化方法研究,沉淀算子、模型及应用级优化方法,识别加速最优解决方案,并能够实施自动化化优化技术研究&应用。实现计算过程中的高效协同,发挥各类计算单元的有效算力;在算力墙、内存墙、通信墙等各维度平衡取舍发挥系统综合最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