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电池电子失效分析工程师
任职要求
•本科及以上, 电子,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等相关专业。 •具有对电子电路原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电子分析设备:示波器、万用表、热成像仪等常见电子仪表。 •5年或以上电子失效分析经验,熟悉失效分析工作流程与分析手段;熟悉可靠性实验要求与实验方法。 •英语要求: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能够进行工作层面的技术交流。 •工作主动性强,有很强的实现目标的驱动力和信心。 •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工作,积极查找安全隐患,及时汇报安全隐患和事故,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通过不断改进,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工作职责
主导市场退回和产线失效件产品的失效分析工作,对产品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做深入分析定位,寻找最根源的失效原因,验证失效机理,并寻求改进机会, 持续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职责描述: •负责市场退回件,生产线失效件的失效模式定位,寻找其根源的失效原因。 •与工程和工艺等相关部门,从技术角度识别和推动解决生产质量问题,对零部件或产品提出可靠性需求和控制措施。 •跟踪产线失效的异常表现,监视产品线的制造质量,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反馈责任部门,并推动改善。 •根据失效分析的结果整理和lesson Learning,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产品可靠性实验设计,产品可靠性评估,以及分析流程的优化。 •支持PFEMA策划和验证工作,对产品和过程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产品和过程风险。
THE ROLE 作为电池质量工程师,将负责电池系统的质量问题分析解决与持续改善。你能够接触或掌握全世界最先进、最全面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实验验证等领域知识;获取行业顶尖的培训资源,扁平化结构,多样化职业发展通道助你快速成长。 RESPONSIBILITIES职责描述: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工作,积极查找安全隐患,及时汇报安全隐患和事故,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通过不断改进,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问题分析与解决: 熟悉掌握电池控制系统、电路设计原理图,Firmware控制逻辑及诊断逻辑,主导产品失效分析及改善; 熟悉掌握各类电子器件功能测试及分析仪器工具; 熟悉掌握电池Pack生产过程功能测试类规范及要求,主导功能测试站失效件分析,确定失效原因并提升测试覆盖率。 持续改善: 通过质量数据收集、分析等识别质量改善契机,参与并提出产品设计、制造工程等前期设计开发、过程验证及持续改进建议。 质量策划: 牵头制定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量标准; 评审制造过程PFMEA及Control Plan,提出质量的建议并推动落地执行。 REQUIREMENTS
上海超级工厂的再制造技术中心作为特斯拉全球部署在亚太区域的新能源电池维修和再制造重要部门,通过对特斯拉技术核心产品-高压动力电池的维修和再制造来确保中国大陆地区和APAC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服务。同时通过工程分析并与中美电池研发工程团队合作不断改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造质量; 该职位作为再制造中心运营部门和Reman内部各部门、Tesla工程团队之间的桥梁,通过制定再制造工程技术标准,保证业务顺利开展;通过专业的故障诊断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的再制造过程;通过售后质量问题进行深度的失效原因分析,推动降低失效率,助力工匠级的高端产品制造。 工作职责: • 联合产品工程和服务工程团队制定电池售后工程标准,并跟踪实施情况、不断优化; • 支持运营部门解析法律、法规对再制造的产品和技术要求,形成可执行的操作标准; • 制定预诊断标准、对预诊断团队进行指导; • 解读BMS报警和计算逻辑; • 制定诊断方法,进行常规故障诊断方法梳理,形成诊断手册,对Reman技师进行培训; • 对疑难故障进行系统性分析,排除故障,完善诊断方法; • 编写工程技术标准文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 与北美保持技术沟通,获取售后质量及再制造技术信息,并制定可执行的方案; • 对售后质量问题进行深度的失效原因分析,定义失效模式,对失效模式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推动改善; • 联合工程团队和质量团队梳理失效模式,支持Reman数字化团队自主研发自诊断系统; • 梳理再制造工艺逻辑,定义所需自主开发的再制造过程辅助软件; • 联合IT和数字化团队,开发售后质量数据看板,进行售后失效数据的分析、反馈; • 定义内部再制造过程的产品相关规格; • 完成上级安排的临时工作; •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工作,积极查找安全隐患,及时汇报安全隐患和事故,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通过不断改进,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1、通过持续对市场电池问题进行失效分析,识别出共性问题,推动设计改善; 2、从整机应用安全的角度对电池四新风险进行识别,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输出合理的验收标准; 3、针对市场失效和投诉的问题,跟进原因分析和改善措施的有效性加以验证和确认,并推动建立有效预防措施进行逆向改进; 4、通过标杆分析,竞品信息搜集,输出行业对比报告,学习并推动落实设计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