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REDstar】云原生开发工程师
任职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理解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及算法,熟悉 Linux 环境开发、调试、性能分析工具; 2、熟练Go/java/C/python/ruby等1-2种编程语言,具有良好的代码风格和系统架构理解能力,能进行复杂系统的代码开发和调试,了解大规模Linux服务器运维管理; 3、了解Kubernetes 核心组件的原理和开发,有云原生项目开发经验者优先; 4、熟悉Linux一个或多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如网络管理,进程调度,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对分布式系统/存储有基本理解; 5、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并应用新技术; 6、优秀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善于跨部门协作推进项目落地。
工作职责
容器方向: 1、Kubernetes架构设计与开发,在深入理解Kubernetes原生架构基础上,参与Kubernetes核心组件开发; 2、参与Kubernetes集群全面性能分析,并优化关键节点、组件和流程,以提升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3、参与Kubernetes集群的稳定部署、监控与维护工作,确保集群在高负载环境下的可靠运行,并完善平台化能力; 4、参与公司容器调度平台的架构设计和核心功能开发,包括容器资源管理、调度优化、应用和资源弹性等; 5、参与公司混部调度方案落地,优化集群资源的整体利用率;研究并改进 Kubernetes 调度算法,提升集群的资源分配效率和稳定性。 系统软件方向: 1、构建及维护操作系统基础环境,负责线上服务器操作系统底层基础模块的稳定运行; 2、优化操作系统、内核、服务器等运行环境,提升小红书整体业务性能; 3、结合软硬件及k8s调度技术,提供体系的解决方案,给上层应用带来稳定性的提升及成本的下降,包括但不限定于混部,超卖等技术; 4、负责构建实时、稳定的全链路跟踪系统,聚焦linux、服务器、交换机等基础设施的故障定界。
云原生/Serverless 研发: 1、参与小红书搜广推在离线应用的 Serverless/FaaS 研发框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支持 Java、C++ 等多种语言的应用低成本接入和使用; 2、参与适用于在离线一体的运维调度引擎设计和开发工作,支持数据、索引、代码包、流量、模型等的运维调度; 3、从端到端全流程打造高可靠、高性能、易扩展的 Serverless/FaaS 平台; 4、探索 Serverless + AI 研发新范式,帮助开发者享受到更极致的 AI 时代红利。 AI Agent 研发: 1、参与小红书 AI agent 框架技术研发,包括 DeepResearch Agent、PlanExecutor Agent、Multi Agent、通用 Agent 等技术开发; 2、打造小红书 AI agent 分布式研发运维体系,包括传统应用低成本接入,agent 的调试、运维、上线等,打造 AI 分布式应用研发体系; 3、构建并探索面向 agent 的评估体系,帮助复杂业务的 agent 形成持续迭代优化的正向循环体系; 4、探索创新更易上手开发的 agent 构建方式,更稳定可靠的 agent 的运行方式,突破大模型能力应用上限。
小红书中台AI平台团队致力于打造业界领先的一站式AI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优化,为公司AI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实现算法研发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我们负责调度公司所有AI模型训练及推理的数万卡GPU资源,基于自研的训练、推理、智能体框架,为公司所有算法及工程同学提供端到端、一站式的AI研发能力,包含大模型数据处理/训练/压缩/推理/部署及开箱即用的API体验、AI知识库/智能体应用构建、搜广推数据生产/模型训练/模型上线/特征管理/模型测试等。 1、负责大模型/搜广推模型开发平台、AI应用开发平台的架构设计和核心功能研发,构建云原生架构,设计高可用、高性能的微服务体系; 2、负责构建面向大模型、搜广推、智能体全流程DevOps,与下游云原生平台深度融合,支撑大模型在公司内各业务生产链路稳定高效地落地; 3、负责万卡规模GPU集群效能分析及优化,通过调度策略优化、在离线混部、GPU虚拟化、存储&网络加速等手段,提升GPU集群使用效率; 4、将平台和框架结合,通过任务调度、弹性容灾、性能优化等措施端到端提升AI生产效率,涉及k8s/kubeflow、网络通信、分布式训练等; 5、优化各AI平台性能,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保障大规模并发场景下的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 6、持续研究分析业内创新AI平台产品,优化技术方案,改进产品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与产品体验。
1、负责可观测体系研发工作,围绕 Metrics、Logging、Tracing、Profiling 四大支柱,从全栈领域展开可观测基础能力建设; 2、负责监控平台、全链路追踪、日志服务、计算引擎(流式分析、实时告警、时序检测等)、告警、eBPF 等可观测相关技术架构及产品设计; 3、保障可观测相关基础服务,在高并发环境下的高性能、高可用,推动技术、产品持续优化迭代; 4、落地 AI Infra 可观测、AI 应用可观测、可观测 AI+ 等相关技术,提高 AI 场景稳定性以及传统可观测产品使用体验和效率。